白石脂的功效与作用
内容导读: 性味归经甘、酸,平。入肺、大肠二经。功效主治:涩肠止泻,治久泻、久痢。收敛止血,治崩漏带下,吐血衄血。


甘、酸,平。入肺、大肠二经。
功效主治
1.涩肠止泻,治久泻、久痢。
2. 收敛止血,治崩漏带下,吐血衄血。
3.收敛固涩,治遗精。
4.解毒敛疮,治痈肿、疽痔恶疮,头疡疥瘙。
用法用量
内服:9 -12克,煎服;或入丸,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各家学说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味甘、平。主黄疸泄痢,肠澼脓血,阴蚀下血赤白,邪气痈肿,疽痔恶疮,头疡疥瘙。”
《名医别录》:“味甘酸、平,无毒。养肺气,厚肠,补骨髓,疔五脏惊悸不足,心下烦,止腹痛,下水,小肠澼热溏便脓血,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。”“白石脂,生泰山之阴。采无时。”
《吴普本草》:“岐伯、雷公:酸,无毒。李氏:小寒。扁鹊:辛。白符生少室天娄山,或太山。”
《药性论》:“涩大肠。”“恶马母毒公。”
《唐本草》:“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,胜于余处者。太山左侧,不闻有之。”
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温,无毒。治泻痢,血崩带下,吐血衄血,并涩精淋沥,安心镇五脏,除烦疗惊悸,排脓治疮疖痔漏,养脾气,壮筋骨,补虚损。”“畏黄芩、大黄、官桂。”
《本草图经》:“白石脂,今惟潞州有焉,潞与慈相近,此亦应可用。古断下方多用,而今医家亦稀使。五色石脂,旧经同一条,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,主治并同,后人各分之,所出既殊,功用亦别,然今惟用赤白二种,余不复识者。”
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燕屎为之使。恶松脂。畏黄芩。”
《本草别说》:“谨按唐注云:出苏州,余抗山,今不采。而苏州今乃见贡,赤白二种,然入药不甚佳。唯延洲山中所出最良,揭两石中取之。”
2.《药性论》:“恶松脂。”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畏黄芩、大黄、官桂。...详细信息